红色教育公益网

【彦夫讲堂】聆听英雄故事,传承楷模精神丨《男儿无悔》有声连讲(第十二期)

来源: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 发布时间:2024-04-11 13:43:24
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山东讯(张兆伟 周 娟 报道)人物简介: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沂源县张家泉村人。14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战斗,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被评为特等革命伤残军人。他主动

本期让我们继续走进《男儿无悔》,共同学习朱老的英雄事迹。

  640_副本.jpg

  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山东讯(张兆伟 通讯员 周 娟 报道)人物简介:朱彦夫,1933年7月出生,沂源县张家泉村人。14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战斗,10次负伤,3次荣立战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被评为特等革命伤残军人。他主动放弃荣军供养待遇,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5年,带领群众治理荒山、兴修水利、发展教育,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富裕村。退休后,为教育激励后人,他用嘴衔笔、残臂夹笔,创作完成了两部震撼人心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当代保尔·柯察金”。2014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他也是全国首位时代楷模。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签署主席令,授予朱彦夫“人民楷模”光荣称号。2022年还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江南的荠菜花在一阵阵细雨里争先恐后地烂漫地开着。开得清新、雅致,像无数粒白色的小星星缀满山川河谷。一茬茬地好像永远也开不完,以自己弱小的身躯为秀丽的大地尽力地涂抹着一道明亮的色彩。

  这花伴着我们南下追击逃敌的队伍而一路不尽地开着。我们都有些感动,绵延的炮火居然不能将它们烧尽。树木烧光了,村庄烧光了,甚至土地都烧焦了,可一场细雨飘过,它们就顽强地拱出了废墟,继而沟沟坎坎、村村落落又满是它们的身影了。不屈不挠地又把点点白色的小星星般的花重新铺满大地,给这一片土地带来春的气息,唤回一派生机。

  这花多像我们的人民,更像我们的战士啊!不管环境多么险恶,不管战斗多么惨烈,可他们总能把自己的生命力发挥到极限,总能英勇顽强、不屈不挠地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为建立一个和平安详而美好的新世界默默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荠菜花开不败,可江南绵绵的春雨好像也跟着憋足了劲,不紧不慢、淅淅沥沥、舒舒悠悠地下个没完没了,那雨帘好像是一个永远也扯不完的大幕。江南的路面晴天硬得能扎破脚,可要遭雨这么一浸,就软得如面却黏得像胶。这样的天气,给我们追歼逃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当时,从长江南岸溃败下来的敌人,没命地向南逃窜。按照三野首长的命令,我军昼夜兼程、围追堵截。几天几夜,战士们吃不上饭,睡不上觉,加上阴雨连绵,困难不言而喻。可战友们依然斗志昂扬,大家互相鼓励着:“这泥巴黏掉了咱的鞋,可也照样黏住了国民党的汽车轮子!咱吃不上饭睡不上觉,可只要能多消灭几个敌人,早几天迎来胜利,那就够本!”

  当时我的两只鞋也永远地留在了那拔不出脚的泥泞里。饿得头晕眼花,见老百姓的墙上贴着一块块干饼子,我以为是喂牛喂马的糠麸饼,抓过一个来就啃,谁知那不是吃的东西,是用来烧火的干牛粪饼。

  即使这样,我们最终还是堵住了敌人,在杭州以北的群山间,十万多名狼奔豕突的逃敌被一举歼灭。

  部队来不及休息,挥师直逼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

  古老的大上海,真的要在这绵绵细雨中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了。

  又一场残酷的大战迫在眉睫!

  我不惧怕战争,只要国民党反动派一天不投降,我就一天也不停止战斗。是战争锻炼了我,是正义的战斗让我变得百折不回,是战斗赐予了我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所充满的必胜信心。

  胜利的喜悦在鼓舞着我和我的战友们。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黔驴技穷的蒋介石又会在上海布下什么天罗地网,也不知道攻克大上海会遇上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也不知道蒋介石为什么要不惜血本而死守上海。但有一点我们却明明白白且深信不疑: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管蒋介石设下什么样的阎罗阵,我们都会一往无前,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上海是蒋介石的发迹之地,他就是从这里一步步羽翼渐丰,一步步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1916年,在军队中混得极不顺心的蒋介石负气离开部队,来到上海。一方面主持东南党务军事,一方面经营证券交易。混迹于证券交易所的蒋介石倒比他在军队中得心应手的多,不到半年,竟连发巨财。不仅如此,蒋介石还顺利地结交了戴季陶、杜月笙等人。在这些人的帮助下,蒋介石不久就爬上了黄埔军校校长的宝座。也正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一手炮制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便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反革命政权并进而窃取了全国的政权。上海便成了他反革命政权的支柱。江浙财团尤其是上海财团成了他最初反革命的本钱。也正是在上海,他如愿以偿地终于娶得追求了七年之久的宋美龄为妻。尽管当时的宋美龄已经三十多岁,但这对于新郎来说实在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新娘的二姐是孙中山的夫人。与其说这是蒋介石的婚姻,倒不如说是蒋介石的一笔政治资本。蒋宋成婚等于宣布蒋介石已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合法继承人。同时,蒋宋结合也宣布了四大家族的形成,四大家族也成为蒋氏政权的又一重大支柱。

  所以说,当时的上海在蒋介石心目中是有着特殊的分量的,他决不会轻易地放弃这块宝地。

  丢掉南京总统府的蒋介石,之所以要死守上海,还有两层原因。

  一层是经济上的。当时四大家族掠夺的全国人民的财富大多集中在上海,蒋介石决不甘心把这一大批财物留给共产党。其实早在1948年底,早就预感到自己末日即将来临的蒋介石,就已经暗中派人开始向台湾运送上海的物资,但运送这些物资,蒋介石最需要的就是时间。蒋介石心里也很明白,上海早晚要回到人民的手中,能死守一天,他就能多运送走一些物资。以后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蒋介石正是靠了这一批人民血汗积聚起来的财富,才使得他日后能够蜷居台湾孤岛,得以苟延残喘下去。

  另一层的原因是战略上的幻想。因为当时的上海是英美等帝国主义争相吞食的一块肥肉,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上海的。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上海之战打得越久、越烈越好,最好是由内战转化为国际战争,把英美尤其是美国拉下水,指望美帝国主义出面绞杀中国革命,但前提就是国民党军队必须在上海死守一阵方有这种可能。

  为了这种死守,蒋介石绞尽了脑汁,构筑了坚固的碉堡和现代化的防御工事。敌人甚至专门派人飞赴太原,实地考察阎锡山的阵地。事后连阎锡山都信心满怀:“上海至少可以守一年。”

  敌人的狂妄气焰嚣张直上。为了给自己打气和壮胆,他们竟大言不惭地宣称:上海是东方的斯大林格勒,是中国的马其诺防线。

  当时我既不知道斯大林格勒是何物,更不知道马其诺防线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我和战友们心中充满着对胜利的渴望,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凶顽,我们都要勇往直前,坚决干净地消灭它。

  我所在的部队所担负的任务,正是要撕开这所谓的马其诺防线,正是要一个个地扫除所谓固若金汤的碉堡和工事,为后续部队杀开一条血路。

  但战斗是惨烈的。为了打烂这一防线,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我和战友们以锐不可当的气势攻向敌人的前沿阵地时,隐蔽在树林、草堆和坟包中的敌堡一齐开火,轻重机枪和冲锋枪疯狂地吼叫着。战友们还不等看清枪口在哪里,就一批批倒了下去。

  原来敌人防御工事的杀伤力之强,确实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采取主堡和小堡相结合、暴露与隐蔽相结合的方式,构成子母堡式的交叉火力网。主堡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四面有枪眼,胸、背墙厚达一米多,外面再铺盖枕木、积土和草皮,因此抗力极强。主堡周围是小堡,用土草堆顶,或利用土堆、田埂筑成,比较低矮,远看像坟包,很不容易察觉。此外还有一些单独的散堡,不规则地分布在阵地各处,以补充主堡火力的不足。敌人还把阵地前2000米以内所有民房一律拆光,然后又星罗棋布地安置了鹿砦、竹签、陷阱、铁丝网和地雷阵。

  战斗刚打响不久,我们左翼的攻击部队由于过分轻敌,一个团打得只剩一百多人。其他的团伤亡也大都在500人以上。

  天蒙蒙亮了,但攻击并没有停止,浓烈的硝烟呛得我几乎透不过气来。前沿阵地上,到处是燃烧的烈火,战友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敌人的工事前,到处是汩汩流淌的鲜血,不一会儿就浸透了土地。

  我们连冒死推进了还不到500米,就已经死伤80多人。正前方不到一百米处的一个碉堡内还在不停地喷射着罪恶的火舌,刚刚冲上去的三个战友也没能躲过敌人的子弹,又壮烈牺牲了。

  一直被安排为战友提供火力掩护的我,早已被悲痛和愤怒燃烧得两眼冒火。我再也按捺不住了,匍匐着冲到连长身边:

  “让我去吧!连长!我行!”

  连长的头部被弹片擦伤了,缠着绷带仍没能止住血,血顺着鼻梁一直流了下来。他抹了一把,焦灼地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连长叫刘步荣,陕北人。很早就参加了红军,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头几天在行军路上,我饿急了眼,啃了人家的干牛粪饼时,就是他一个劲地安慰我:“等打进上海就好了,我保准让你吃一口饭,来三口菜!”

  也正是这位连长,后来率领我们连杀向了朝鲜战场,并把一身忠骨埋在了异国他乡的冰天雪地中……

  此时的连长早已被这巨大的伤亡深深刺痛了,自己的战士如同自己的手足,可眨眼间就都不存在了。战士们都是好样的,一声令下,人人都是慷慨就义、视死如归。可这一声命令又下得多么艰难、多么不情愿呀!他们一个个也都是血肉之躯,也是爹娘所生,他们谁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毕竟这生命对人只有一次,可为了胜利,他们个个都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奉献出了生!连长不放心我去,是因为他心里明白,也许眨眼之后,一个仅仅16岁的生命也同样会在自己眼前消失。这种生死的界线,这种生死的离别,他见得太多、经历得太多了!他实在不愿意再因为自己的一声命令而又送一条年轻的生命。

我没有犹豫,迅速抓过来两个炸药包,往两个腋下一夹,根本不顾连长的阻拦,一跃身滚出了战壕。

  编审:梓 艺

责任编辑:张兆伟
首页 |资讯 |服务 |典型 |学习 |综合 |动态 |视频 |人员查询 |图片

Copyright © 2024 红色教育公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晋ICP备19014910号-1

编辑部电话:18515940844    监督电话:010-87307697

红色教育公益网法律顾问:张伟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