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公益网

干海兵:生活低处的芳香——序郑曼《一株玫瑰》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6-15 14:40:00
生活低处的芳香 序郑曼《一株玫瑰》 干海兵 玫瑰,因其艳美和芳香,而被诗人们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味,但和外国诗人笔下那种奇魅、热烈的意象相比,我觉得郑曼眼中的玫瑰应该更

          生活低处的芳香

     ——序郑曼《一株玫瑰》

              干海兵

 

玫瑰,因其艳美和芳香,而被诗人们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味,但和外国诗人笔下那种奇魅、热烈的意象相比,我觉得郑曼眼中的玫瑰应该更具中国古典式的优雅与清芬,而玫瑰那种深植于现实、成长于平凡,但又脱俗高贵的美,我觉得郑曼甚至和汪国真的感受有相似性。汪国真在《心中的玫瑰》中写道“为了寻找你/我已经是伤痕累累/青春的森林真大啊/你的声音又太轻微/眼睛还燃烧着热望/心已是很憔悴/真想停下来歇一歇/怎奈岁月如流水/星星在每一个夜晚来临/候鸟在变幻的季节回归/我却不知/该是等待你还是寻找你/——我心中的玫瑰”

郑曼感念时代生活中真善美的人和事,用诗意的笔触捕捉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令人感动的瞬间,她的写作既是碎片化的,但又贯穿了个人现实生活的意趣和理想的坚守。还是拟人化的叙事长诗《流浪狗》中在美好愿望和残酷现实间挣扎的“小花”的遭遇,都以细腻的笔墨对社会人生作出深刻的诗意化的回应。郑曼对诗歌题材的选择信手拈来,一景一物,一喜一忧、一爱一恨,哪怕是在旁人看来确实平淡的生活常态,都能被她赋予哲思和意境:“黑黑的烟囱/黄黄的灶台/已被厨房革命/几千年的炊烟也渐渐消失在/村庄的上空/精美的灶具虽然美丽/但我心中依然是你袅袅升起的记忆”(《远去的炊烟》),社会生活的变革,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现代性的工具开始介入到中国传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摧枯拉朽又粗暴直接。郑曼从乡村最具象征意味的炊烟着手,通过对柴火垛、灶膛、黑的烟囱等的具象书写,追怀逝去的美好事物,反思人在物欲化进程中的所得所失,从而让一首看似单薄的感怀诗有了深刻的哲学意味。

诗缘情,和中国大多数女诗人一样,郑曼的诗歌写作更多依从于内心的敏思、感念和灵动,《一株玫瑰》中涉及女性情爱的诗篇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其中写到追怀的就有好多首,细腻、婉转、情感饱满而略带淡淡的感伤。“你的眼神是那么温暖/你的柔情是那么难忘/青葱的岁月/留下了美好的瞬间/分别虽然刻骨、痛心/但我依然感谢你/因为昨天的热吻/仍残留着余香”(《依然有你》);“无论你爱与不爱/我都愿在爱的尘埃里/开出一朵卑微的美丽的花”(《遇见》);“我曾对你表白/渴望着一生一世的陪伴/你却说不能永远留在我的身边//……那一刻/我像极了你生命中的过客/虽充满了爱与留恋/你却注定不能与我一起走天涯”(《秋恋》)。

离恨别愁总是爱情诗永恒的色调,读郑曼的这些诗歌,我们能通过低语似的倾诉,缠绵但不失通脱的告白,以及对青春、家庭、人生的透彻感悟,体会到作者眼中被升华的爱。读《一株玫瑰》,我相信郑曼是受到过仓央嘉措情诗、纳兰词影响的,她甚至还喜欢过席慕容、汪国真,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寻和珍惜是人类最朴素的愿望,比如她在和书名同题的诗歌中写道:你爱我吗/我总是这么问你//弯弯的笑眼/你说呢//举着满是油渍的双手/快点儿起床,凉了不好吃//一屋的温情/丝丝缕缕//你用倾斜的角度洒下/为我钟下一株玫瑰/说要满足我中年少女的浪漫//我们醉成了甜蜜的玫瑰/在晨光下/在黑夜里。多么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语简意深,郑曼用小写意的笔法勾勒了一个爱情的经典画面,让我们体悟到在平凡而琐碎的现实中,只有男女间相互珍视、相互呵护,才能让爱情开出芬芳持久的花朵。

读郑曼的诗集《一株玫瑰》,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是郑曼的诗歌经验是“谈情说爱”,源于女人的天性。她对爱情十分敏感,但又与网络平台等媒体上常见的同类之作判然有别。其所表现的情爱,既不是现场的如火如荼,也不是前瞻的海誓山盟,更不是忆往地悔恨泣诉。而是一场回忆和感觉,对曾经之爱,或为娓娓叙说,如《今夜,我在想你》《吹化》《飘零》《依然有你》《回眸》等首。《爱你如初》虽然“纵然今生缘浅/你我注定天涯陌路”,但仍

晨起念你,落雨念你

花开也念你

你的名字写了又涂

涂了又写

你喜欢的书读了又读

翻了又翻

郑曼这种从无时无刻地“念你”,到下意识地“写了又涂/涂了又写”,再到爱屋及乌地“你喜欢的书读了又读/翻了又翻”。看来此番思念要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见幽深了。女人的细致精致和用心是显然可见的。无论是贴近小我情感的“借着今夜的星光/我想再一次找寻/那个满脸犹豫和沉闷的你/不管你是否曾经真心/我都永远为你准备着一片绿荫/在这样的一个夜里/等你”(《寻》)。

她的诗歌表现是款款再现式的,不急不慢,有如涓涓细流。如《一株玫瑰》《曾经》《别离开我》《遇见》《今夜,我将与你告别》《彼岸》《窗外》等首。《秋恋》的忆别有理由认为是当年情景的回放:

感谢你不经意地偷拍

留下了我最美的青春

及恬静忧郁的脸庞

 

那一年

我们走遍了海城的大街小巷

吃遍了不曾吃过的海鲜佳肴

迎着夕阳留下了我们最美的身影

到如今禁不住问一声:

远方的你

可否会想起一个女孩儿泪洒机场

无语凝噎……

由这样的藕断丝连,自然会带来:

 

而有时她的诗是殷殷期盼。如《余生想和你一起虚度》《寻》《芦苇》《幻》《渡口》《做一个深情的女子》《等你》。《等雪》期盼的是重新开始:

多想等一场雪

能和你一起奔跑在雪地

听寒风呼啸

听雪落无声

 

多想等一场雪

今生你便是雪的勇士

飞舞在这熟悉的城市

盘踞在我整个心间

冰凉的雪和热切的期盼能够契合,盖因二者同秉洁白无瑕的共性。

我国古代的思妇诗几乎全是男子代笔的赝品,矫情虚滥;洋鬼子的情诗又直露热烈,滚烫灼人。相形之下,这些好似自言自语、内心独白的“中年少女的浪漫”(《一株玫瑰》),如初夏的凉风微拂额头,温软的羽毛轻抚面颊,轻轻的心语萦回耳际,激流归于纡缓,绚烂归于平淡,热烈归于平静,有意无意地暗合了温柔敦厚诗教的千年古训。而“我紧紧握住你的手/含泪看着你安静的双眸/一句离别的话也说不出口”(《秋恋》),“雨珠滴答着窗外的芭蕉”(《窗外》),“我想做一块千年的磐石”(《等》),“你依旧身形俊朗/风度翩翩地站立于水的中央”(《芦苇》),则依稀可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打芭蕉”“望夫石”“秋水伊人”等古典意象叠加掩映。至于那个反复出现的意象“秋”也正是“中年少女”的隐喻,《秋恋》一首即有6次。同样的隐喻,《秋的留白》聚焦于中年,《爱的对白》则以叙事表现一段爱的邂逅。

二是读郑曼的诗,如同阅读一幅写生画。《月亮,依旧如水》速写故乡的月夜,最后收笔于故乡“挑水的少年”:水井与月光的浅唱,低吟/静谧着梦里的水乡/那个挑水的少年/依旧如月光一般/缓缓地飘坠/洒满在故乡的村寨。

《野菊花也有香味》由“你绚丽狂野的别致/简单纯粹的芳香”的山花,再由物及人于“银杏树下/一双影子相互依偎”,最后仍收笔于“我”:秋雨缠绵悱恻/诗一般的揉入心底/可曾有我才俊的青年/带着野菊花的清香/款款向我走来。世界上没有脱离于人的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概莫能外。

三是郑曼的咏物诗是不错的。古谓之托物言志,即将主观情志投射于客观对象,其价值趋于认同。《茉莉花》之“我心里瞬间充盈了美好”,是因为对茉莉花“没有粉没有红/拒绝着黄,道歉着紫”的本色、单一,“简单到唯一/简单到高雅”的洁白、高雅产生了深切的共鸣。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此之谓也。《刺玫瑰》之“爱的欲望分泌着青春的毛刺/尖锐,锋利/使那些邪恶无情的魔爪无法靠近”,传达的是女性要自强自卫的意识。《夏日的花事》之“渗漫着心底的清凉”,亦因为“牵牛花的藤蔓/……攀援着我的青春/……紫色的花朵/芬芳着我的情愫”,经历的类比、情感的共振使之然。

写生、咏物和爱情诗虽然抒写对象不同,但风格仍无二致,平静柔和,波澜不惊,细腻幽深,润物无声。犹如一丛多色彩的鲜花,静静吐出一缕淡淡的幽香。风格即其人,由此“可以想见其为人”,读诗而知人,不亦乐乎。

郑曼的诗集《一株玫瑰》要出版了,仔细读一遍之后,我也在问自己:这是一本什么样的诗集呢?温婉、平和、简单,作者似乎不在意对诗歌字词的雕琢,而更倾心用真挚、朴素的歌咏来呈现自己丰富生动的情感世界,爱情、亲情、乡情,还有无处不在的生命发现和感动,都在她朴素的笔墨中升华出淡淡的真淳的芳香。《一株玫瑰》共分四辑,选材和入笔视角虽略有差异,但总体风格的一致,让整本书充盈着感性开朗的抒情意蕴。

对于书名的选择,我想问郑曼为什么要用“一株玫瑰”而不是“一枝玫瑰”,小小量词的差异,折射出的却是审美向度的不同。“枝”是局部,而“株”是整体,从“枝”进入诗歌的写作角度,可能追求的是对生命细节的独特发掘,而以“株”切入,也许更多抒发的是对生活本身的诗意体悟。

在此之前,我也读到过很多优秀诗人以玫瑰为题的诗歌,其中不乏世界级大诗人的作品,比如博尔赫斯的《玫瑰》:“在我歌唱之外的,不谢的玫瑰/那盛开的,芬芳的/深夜里黑暗花园的玫瑰/每一夜,每一座花园里的/通过炼金术从细小的/从灰烬里再生的玫瑰”;更有奥地利诗人里尔克长长的《玫瑰集》,其中第3节这样写道“玫瑰,你哦,卓越完美的事物/无尽的忍耐/又无尽地显露,哦头颅/长在甜蜜的身躯/你无可比拟,哦,这漂泊的时日/你是至高的精华/这爱的场所,我们刚刚前行/你的芬芳围绕”。还有叶芝的《秘密的玫瑰》、聂鲁达《最后的玫瑰》等等,都是经典流传的名篇。

作为不认识郑曼本人的一位诗友,通过《一株玫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知性女性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她珍惜当下、憧憬未来,努力用诗意丰沛生命的每一段历程。也许从诗艺本身来说,郑曼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比如题材还可更宽广些、入笔还可更奇巧些、表现手法还可更新颖些,但这些技术性的问题,相信悟性极高的她假以时日即可迎刃而解。

祝福郑曼,祝福她的生活持久弥香。

 

                                   2021年7月8日

 

   作者简介:

 干海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星星诗刊》原副主编、一级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资讯 |服务 |典型 |学习 |综合 |动态 |视频 |人员查询 |图片

Copyright © 2024 红色教育公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晋ICP备19014910号-1

编辑部电话:18515940844    监督电话:010-87307697

红色教育公益网法律顾问:张伟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