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 红色教育公益网山西临汾讯(通讯员 董红兵) 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今天我们来一起探寻一座纪念馆,也探寻这座纪念馆背后所不为人知的故事。
栗玉清,75岁,男,退役军人,退休前系乡宁县残联理事长。张秀英,73岁,女,退休前系乡宁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这是一对夫妻,同时也是一对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夫妻二人,生在光华,长在光华。从小耳闻目 睹光华村名的由来。光华村原名牛王庙村,为了纪念革命烈士董光华而以他的名字为村庄命名。董光华,原名董貽光,又名董光,字叔华,中共党员。董光华生于1921年3月18日,系山西省万荣县皇甫乡前小淮村人。1938年入党仅两个月,被乡吉特委派到乡宁县章冠村党员培训班学习。结束后担任乡宁二区区委书记(辖今天的光华,台头,双鹤乡)。他带领本区牺盟会会员,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宣传党的政策,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由于叛徒告密被捕,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1940年农历正月29日终于在崖下蝉玉河村前湾英勇就义,年仅19岁。1951年乡宁县人民政府为纪念董光华烈士,报省委批准,将牛王庙村命名为光华村,即现在的光华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一座光荣的乡镇从此诞生了!

栗玉清和张秀英夫妻二人退休后,和朋友聊天,说到了光华村名的来历,大部分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寥寥无几的几个 人知道光华村名的来历,可是烈士纪念碑和墓地到如今都没有着落。还有一部分人知道烈士的老家是万荣,但更多具体的信息就没有人知道了。正逢此时全国人大,把每年的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他们心中立刻萌发了为烈士寻亲,发掘并整理烈士事迹,弘扬传播红色文化精神的念头。说干就干,粟玉清夫妻二人立即找到乡宁县民政局,开了介绍信。2014年11月10日二人前往万荣县民政局,踏上了寻亲圆梦之路。由于董光华烈士外出工作以后,改了名字,导致万荣县烈士名单里面找不到董光华的名字。得知万荣县有一个乡镇名字叫光华乡,他们想:这个光华乡是不是也是为了纪念烈士而改的名字吗?喜悦之情促使他们立即前往光华乡,找到了乡党委书记。书记闻询特意召集本乡80岁以上的老人近20人,一个个地询问光华乡村名的来历。据他们说,光华原来叫月河乡,地方方言口音叫越黑,就是越来越黑的意思,觉得名字不吉利,所以在1958年改为光华。更重要的是,光华乡一个董姓人家都没有。所以,他们只能两手空空回到乡宁光华家中。第一次寻根活动以失败告终。2014年12月12日,夫妻二人冒着严寒又再次来到万荣县,住在县委招待所,先是到民政局,再找烈士陵园,最后还跑了十多个村庄。这次他们有备而来,印发并且张贴寻亲海报进行寻找董光华烈士的后人。折腾了好几天,还是没有找到。夜深了,粟玉清夫妻躺在招待所的床上翻来覆去,想到烈士的亲人始终找不到,怎么也无法安睡。粟玉清顺手拿起床头柜上的《万荣日报》看了起来,无意中看到有一篇文章,是万荣县人民政府关于清明节祭奠烈士的通告。其中一句话,引起了他们的注意:“1938年5月,董貽光前往乡宁县章冠村开会,从此失去联系”。联系到他们掌握的光华村资料,也是同样的记载,会不会就是一个人?第二天,他们带着激动的心情找到了万荣县民政局,说了此事。民政局工作人员也特别热情,介绍他们到万荣县老促会东坡分会廉自胜询问。他们又找到了廉自胜。廉自胜介绍说,董姓基本上都是在皇甫乡前小淮村。廉自胜带上他们找到了本村曾在前小淮村当过校长的董迪生。董迪生回忆说,在前小淮村有名叫董貽璞的老师曾经说过,他的三哥于1938年去乡宁开会,从此失去了联系,但不知道是否就是同一个人。辗转反侧之下,他们又来到了董貽璞家里,彼此印证种种资料,正好说的就是一个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终于找到了,他们欣喜若狂。第二天就回到光华,把寻亲结果给光华镇党委做了汇报。时光荏苒,2019年清明节,粟玉清夫妻二人和光华红色文化纪念馆馆长刘晓斌,光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王生勤,共同来到董光华烈士的老家,进行清明祭奠。祭扫结束以后,他们几个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烈士的后裔找到了,我们能为烈士精神的发扬光大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烈士的精神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座烈士纪念馆。可是烈士纪念馆建在哪里?经费问题怎么解决?经过几个人反复商榷,最后终于决定和刘晓斌的红色文化纪念馆做邻居。目标明确以后,又是栗玉清夫妻二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烈士的塑像和纪念亭在光华镇党委的重视下,历经了重重困难,终于得到了实现。董光华烈士纪念馆建成以后,得到了乡宁县委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批准为县政府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此后的日子里,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地进行参观学习。当有人问栗玉清说,你为了一座烈士纪念馆,忙忙碌碌好几年,觉得自己辛苦吗?他是这样回答的:多少英雄烈士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抛头颅洒热血,是先烈的血肉之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铺下了一道宽广而永不回头的路,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国歌。当年他们浴血奋战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鲜花朵朵,绿树成荫,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更要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而今天我只不过为烈士纪念馆的成立付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哪里有辛苦可言?只要烈士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只要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愿意一直这样做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