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公益网

全国战斗英雄郑起

来源: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 发布时间:2020-05-17 07:33
摘要:战场上,军号能够下达命令、振奋士气,同时也能震慑、迷惑敌人,被称作听得见的密码。当年,一把军号吓退敌人一个营的传奇故事,就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广为流传,而当时吹响军 ...
 战场上,军号能够下达命令、振奋士气,同时也能震慑、迷惑敌人,被称作“听得见的密码”。当年,“一把军号吓退敌人一个营”的传奇故事,就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广为流传,而当时吹响军号的就是战斗英雄郑起!

     1932年,郑起在黑龙江海伦出生。他3岁时便与爷爷相依为命。13岁那年,爷爷病故,郑起成为了孤儿。1946年3月,一场大雪过后,郑起在瑟瑟寒风中看到村里来了支队伍。他发现,这支队伍不拿百姓的东西,还给百姓担水扫院,一口一个“大爷”、“大娘”的叫着,像亲人一样。他找到了部队首长,软磨硬泡跟了三个月,终于如愿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一名战士。部队首长觉得他年小体弱,将他分到团部担任卫生员和理发员,郑起却执意要去号兵班。那时的部队通信手段简单,军号是主要的通信联络工具,也是部队的特殊武器。每到冲锋时,号兵总是第一时间跃出战壕,吹响号角。部队首长看他态度坚决,批准了他当司号员的申请。

“在战斗中,号兵与指挥员、轻重机枪手一样,通常都是敌人的重点狙击目标,牺牲率极高。”在郑起看来,虽然“司号员”与“司令员”差一个字,级别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身后都是千军万马。
郑起被分到团部的号队练吹号,接到通知,他的嘴都乐成了瓢。可学吹号并非想象中那样美妙轻松,而是枯燥、单调,甚至痛苦。为把上百个号谱背得滚瓜烂熟,当年的郑起天天苦练。而苦练朝夕,就是为了打仗时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都能把军号吹响,都能准确无误的将指挥员的命令传递出去。战场上军号一旦吹错,后果不堪设想。号谱有5个基准音,为了打牢基本功,号兵必须从最低一个音符练起,直到练好了5个基准音,才开始练习代表不同命令的号谱。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条件,郑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常是站在高地迎着大风练号,嘴唇肿了消、消了肿,训练结束小号里都能倒出水来。他说“这种铜质的金属之声,是世界上最神奇的语言。”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郑起和战友们用这支铜质的武器吹出了撼动山河的信仰号角,吹出了巍巍军魂。

     战争年代就是一切行动以号声为准!1948年10月1日,郑起奉命随部队向锦州北部重镇义县进攻,遭遇敌人猛烈反击。首长命令郑起吹响冲锋号。枪林弹雨中,郑起艰难地爬到屋顶昂首劲吹。铿锵有力的军号声,穿透隆隆炮声在义县上空响起。一批人倒下了,又一批人冲上去,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突然,一发迫击炮弹呼啸袭来,郑起被冲击波从房顶掀翻倒地。战友们将满脸是血、昏迷不醒的郑起送到了后方医院。原来是一块炮弹皮从郑起左耳下部贯穿,所幸没伤到大脑。弹片取出来后,他的脑神经受到压迫和损害,时常会感到疼痛难忍。可伤势稍好转,郑起就立即归队,随部队转战南北。
军号,当年在战场上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威慑力,堪称传奇。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的釜谷里战斗中,郑起在战斗危急时刻吹响军号,硬是把英国兵吓退。

      釜谷里,位于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上,三面环山,是汉城以北的门户。曾被英国女王命名为“绿老虎团”的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以善于打阵地战闻名,其官兵军服上都佩戴“一只绿色老虎”的标记。英军企图迟滞志愿军的攻势,掩护临津江防线上溃败的“联合国军”南撤。

1951年1月2日夜里,寒气逼人。志愿军第39军347团于当天晚上22时接到命令:在拂晓前占领釜谷里,切断议政府通往汉城的公路。1月3日凌晨,该团7连兵分两路,向釜谷里南山隐蔽接近,然后以强大的火力,发起攻击,1小时后占领南山阵地。英军不甘心失去这块要地,在坦克和炮火的支援下,分多路向立足未稳的7连发起冲击,企图夺回南山阵地。

        顷刻间,炮声隆隆,烟雾弥漫,嗖嗖的炮弹使7连指战员抬头都显得费力。但他们依托弹坑,坚守山头,顽强抗击。激烈的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连长身负重伤倒在机枪旁,指导员、副连长和几位班长也都光荣牺牲了,全连惟一的一挺重机枪也被打坏了。英军更疯狂的进攻又开始了,司号员郑起奔到连长身边,坚定地表示:“连长放心吧!阵地由我负责,只要我有一口气,就要守住阵地!”接过连长的手枪,郑起主动担起连长的指挥重担。
他看了一下仅有的13名战士说:“连长已经负伤,现在大家听我指挥,我们一定要坚决守住阵地!”子弹打没了,手榴弹甩完了,郑起就从敌人的尸体堆里去搜寻枪支弹药。战斗进行到下午4点,仅剩下7个人了。此时英军又发起更加凶猛的进攻。老英雄郑起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出录音)“敌人已经离我们也就2、30米远了!整个这个上百人冲上来了!我一看,7个人已经负伤5个了,我这号还在这儿呢!吹号!就灵机一动,把号拿起来就吹号!一天一宿没吃上饭了,但是我号吹响了!当我冲锋号吹响之后,这敌人就愣了,回头就往山下跑!”(录音完)这号声,把敌人从山上一直吹到山下。
7连只剩下的7名勇士,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敌人,坚守阵地一天一夜,卡住了公路,堵住了敌人,赢得了时间。老英雄郑起说当年他是抱着生命中最后一次吹响军号的想法,使出全部力气,吹响了那一次冲锋号。此战之后,这个意志如钢铁般的连队有了一个新称号——“钢七连”。战后,司号员郑起荣立特等功,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他还受到了毛主席接见。

 “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中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在战场上,它仿佛是非洲的女巫,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像着了魔似的,全部奋力扑向联军。而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
或许,从音乐乐理的角度,人们难以解释冲锋号发出的粗犷之音为何有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正如老英雄郑起所说,“志愿军为何能以弱胜强?当西方军史家把原因归结为这支军队执行命令坚决、纪律严明的时候,不知他们是否明白,军号正是这种特质的外在体现。”
从未想过自己大半辈子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和一把军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老英雄郑起说,“军号就是命令!从参军那一天起,军号就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如今,郑起当年使用过的军号,作为解放军辉煌战史的重要见证,也作为一级文物已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它冷峻而深沉的古铜色光芒中,仍然透出摄人心魄、让敌人魂飞魄散的力量,而这承载着岁月荣光的军号,激荡着一代又一代解放军官兵的忠诚和血性!
                     总策划:张毓春
责任编辑:衡国胜

上一篇:上一篇:春天永在人间

下一篇:下一篇:云婧:清歌丽音唱民声


首页 | 资讯 | 服务 | 典型 | 学习 | 综合 | 动态 | 视频 | 图片

Copyright © 2019 红色教育公益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晋ICP备19014910号-1

编辑部电话:010-87307697    监督电话:18515940844

红色教育公益网法律顾问:张伟律师